阅读记录

《侯府嫡子的科举路》

36、沈耀祖踏上死路

《侯府嫡子的科举路》小说免费阅读

无他,只因为这次的府试实在是太难了,令绝大多数考生感到头皮发麻,感到通过的希望渺茫。而不通过府试,则意味着考生将前功尽弃,来年必须从头再考。哀嚎声过后,各个考棚大门陆续打开,从里边走出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考生。

沈瑛也从自己的考棚走了出来,神情看不出什么波澜,并没有因为手感不错,就表现得兴高采烈。

他觉得做人应当沉得住气,而且应该有自己基本的同理心。身边这些考生都难受成这样了,自己何必又流露出高兴心情来刺激他们。走出贡院后,沈瑛和顾驰在门口会师,一块去外边吃了碗清新爽口的汤粉,吃完就各自回家了。

过程中,沈瑛了解到顾驰这回考得还不错,于是为他感到高兴。这意味着表兄弟二人又能继续并肩作战走下去了。回到永平侯府时,沈瑛看到院子中三三两两停了些乡下常见的大车,心下知道这是庄子上的人来给父亲缴租了。现在是收夏粮的时候,看这些大车上装的东西,想必庄子上今年的产出更加稀少,父亲想必又要好一阵发愁了。沈瑛心想道,同时庆幸自己已经通过分家,同永平侯府这个大烂摊子做了切割。事实比他猜测的还要悲观,侯府下边各个庄子今年的夏粮产出岂止是稀少,简直就是颗粒无收。

就在沈瑛回家的同时,沈耀祖屋中,各个庄子的庄头正一齐向他告着艰难。

“侯爷,今年小的庄子上旱得更严重了,想向您讨一笔修水渠的钱,又迟迟没有音信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全枯了。”

“是啊侯爷,我们庄子上亦遭了旱灾,若您不能拨一笔银子给小的们修水渠,只怕今年秋粮也得绝收。”

“侯爷,小的能给府上送来两千斤小麦,已是竭尽所能了。再多送的话,乡亲们的口粮都要断掉了。”

地上,各个庄头边向沈耀祖磕着头,边面带苦涩道。

沈耀祖看着异口同声、哀声连连的庄头们,再想想少到可怜的进项,简直有火没处发。五千斤小麦、二千斤各色杂粮,七百两银子,还有少到可以忽略的牲畜、肉禽。在侯府的庞大开支面前,这点租税就是九牛一毛,丢进窟窿里都不带听个响的。

偏偏这些庄头们说得又是实话,京兆地区连年大旱,各大王侯人家都在加紧兴修水利,保住庄子上的收成。唯独他的永平侯府,迟迟没能抽出兴修水利的银两,以致田地绝收、租税大减。沈耀祖越想越不舒服,挥手斥退众庄头后,又遣小厮叫来何氏,同她商议夏粮绝收一事。在何氏被叫过来后,沈耀祖先将当前的进项跟她交了个底。

何氏闻声色变:“什么?就这么点?那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。这么点还不够我兄弟那一家子吃呐。”

作为贴娘家之王,何氏第一时间不是考虑侯府今后如何过,而是想起了她的娘家人。沈耀祖当即面露不悦:他过去是默许何氏贴娘家,可她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。"你们娘家那几口子人,没了咱们一时间也饿不死。咱们还是先紧着自己过吧。"

沈耀祖躺在椅子上,瞥了何氏一眼道,“你算一下,截止秋粮收上来前,咱们府中的开支最多能压到多少。”"饿不死归饿不死,只怕得他们的日子得跟着难过了。"

何氏嘟囔了一句,接着命贴身丫鬟招来算盘开始计算,倒也没跟沈耀祖多犟嘴。

片刻后,她算出了一个数字:“老爷,方才算过了。在秋粮收上来前,咱们府中至少得开支六千五百两银子,其中各家的月钱一千二百两、伙食开支三千.….”“好好了,我知道个总数就行,何必算那些挖苦账。”

沈耀祖不耐烦地打断道,何氏立即闭嘴。

这也算沈耀祖治家无方的一个方面了,那就是特别地没耐心,别人但凡将账算得稍细一些,他就匆匆打断。正是因为如此,何氏还有下边那些人,才能趁机从中操作中饱私囊。永平侯府的财政亦因此不断走下坡路。

“按照目前账上的数字,我至少得出去借1000两,才能抵上这些个开支。”

沈耀祖在打断何氏后,先悠悠叹了口气,紧接着说道。"老爷又要去福隆祥?"何氏试探着问道。"嗯,去他们那借银子,将府中的开支对付过去,再给各个庄子修好水渠。"

沈耀祖点头道。

何氏低头沉默不语。

她对沈耀祖借高利贷一事,向来心存疑虑,上次就差点开口阻止。

问题在于沈耀祖这人特别地有主意,旁人轻易劝阻不得,所以何氏对此也不敢发一言。沈耀祖这边,他在将借高利贷的事定下来后,立即吩咐小厮着手去办了。没半天,数名小厮就将借来的银子,背回到了侯府。

“回老爷,总共是一千二百两银子。等到今年秋收后,共需还二千两。”其中一名小厮在卸下银子后,对沈耀祖汇报道。

沈耀祖听完后没说话,只是微微点头。他对自己秋收后还上银子还是很有信心的。何氏则在一旁打了个寒战:半年不到的功夫,就是将近七成的利息。这简直就是在饮鸩止渴。

她下定了决心,就现在这一回,往后说什么也不能让沈耀祖再去借高利贷了。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,沈耀祖又从福隆祥借了笔高利贷的事,很快就

在侯府中流传开了。沈珙得知后,找到沈瑛谈起此事。"三弟,父亲居然一口气又借了一千多两高利贷。"

沈瑛屋中,沈珙一脸非同寻常地对他说道,“还好我们同他分家了,否则等到以后高利贷来催债,岂不是我们也要被连累?”“我当初提出分家,正是考虑到这一点。”

沈瑛答道,“高利贷就像滚雪球,会迅速地越滚越大。”"若不及早作切割,必然会将我们也带进泥潭里。"

沈珙面露佩服:"三弟好远见。如今我们只需隔岸观火便罢了。"

……

此时,京兆府衙门内。

大小官员们正伏在案前,快马加鞭对收上来的府试答卷进行批改。

和县试一样,府试试卷亦需由正途出身的朝廷命官批阅,吏员和作为长官私人的师爷、幕友不得参与其中。京兆尹陈良也亲自参与进了批阅行列中,并且改得很是投入,偶尔摇头不语,偶尔微微点头以示称赞。

经历整整一个下午的批改后,陈良手头的卷子快要改完了。他整个人也因为超负荷的劳动,感到有些头昏脑涨,眼都有些花了。就在这时,一张字迹方正有力,书法遒劲的答卷映入了他眼中。

陈良看到后,顿感耳目一新:这优美的书法,着实是提神醒脑,他一个下午积累起来的头昏脑涨,被这张卷子一下扫除了七八成。再定睛一看,这张卷子的帖经、墨义部分答得很好,无愧于这堪称名家手笔的卷面。陈良看到这,点了点头没有说话,目光继续往策论部分扫去。

这回的策论题目,是他和礼部官员一道会同商定的。他自己也很清楚里头的难度有多高。食盐专营制度历朝历代以来已实行千年,一直都是争议不断,毁誉参半。满朝公卿都明白其中的弊端深远,可又没有谁能真正想出更好的制度。

说实在的,陈良就没指望着一场府试,就能为这个问题寻找到真正答案,为朝堂上绵延了千百年的争论画上句号。

所以在这回阅卷中,陈良对于但凡能将大周现今食盐制度讲清楚,再提出个表面上看起来尚可解决方案的,都没有怎么为难。

而现在,他感到自己手中的这张卷子,对于食盐专营制度的改革意见,似乎有些不大寻常。

"官督商办,发行盐引?"

陈良一下就被这几个字吸引住了,在感到新意的同时,目不转睛地看了下去。“全由官营,则盐价高且苦恶;全由商办,则失之约束……”“因此当由官府售卖盐引,由商人….…”

一行又一行清秀端庄的字体铺开,陈良渐渐看呆了。陈良敢保证,这绝对是他有生以来,见过的最好食盐专营问题解决方案。

答案中说了,朝廷可以不具体参与食盐经营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退出畅读,阅读完整章节!】

上一章 目录
[ 章节错误! ]      [ 停更举报 ]
猜你喜欢
小说推荐
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,不以盈利为目的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